鳳山龍山寺建於乾隆初年,約於乾隆29年(1764年)間已有基本的規模。
惟初建時的格局、式樣已無法考究。
鳳山龍山寺是台灣五座龍山寺當中,位置最南邊的,同時也是台灣重要的古蹟之一。
龍山寺建於1719年康熙年間,主奉觀音大士。分靈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龍山寺
早年是鳳山當地泉州府移民的信仰中心。
相傳康熙年間有一來自福建先民,隨身攜帶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音菩薩香火包
行經一口古井,汲水止渴之前,將隨身香火包掛在旁邊的石榴樹枝,卻忘記帶走 ...
(文化局圖)
香火包入夜後發光,引起附近居民好奇,認為是菩薩顯靈,乃迎奉香火
並將石榴樹雕成觀音佛像,建寺奉祀並沿用祖廟龍山寺名稱。
龍山寺位於縣城東門,臨鳳山溪,迎水利之便
舟船可順溪經前鎮媽祖港出海。
鳳山溪因流經鳳山縣城東門,舊稱東門溪。
向西南流入前鎮區後稱前鎮河,終注入高雄港,全長約20公里。
200多年前的橋墩,雖經颱風肆虐,仍呈現中流砥柱之姿供後人認識。
東便門名「同儀」,又稱小東門,是現今鳳山縣城殘跡唯一僅剩的城郭。
東便門現仍供民眾通行,居民來往對岸相當便利。
東便門是清代鳳山人跨越鳳山溪出城往阿猴(屏東)的要道,
也是目前鳳山縣城唯一還存在現代人生活中的城門古蹟,人車來往皆需經此。
穿過東便門,信步古蹟步道。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~
東便門旁有座小小的東福祠,奉祀橋公(土地公)、橋媽(土地婆)。
守護著每日來往小東門與東福橋上的百姓...
清同治年間,鄉紳集資重修東福橋。
遠眺小東門,立於鳳山溪中、連接東福橋,相當特殊卻又生活化。
筆者心想,或許正因位置未阻礙城市建設,古蹟反倖存了下來吧?
沿著河岸,過中山路(鳳山橋),來到最後一座砲台「訓風」。
訓風砲台扼守著鳳山溪往前鎮河出海口的要衝位置。
「訓風」橫額嵌於花崗石城牆內,左右有泥塑的書卷裝飾
為砲台肅殺之氣帶來緩和且具藝術之美!
砲台呈長條弧形,正面朝東,主要構造為卵石。
後城牆倒塌,僅存咾咕石殘壁。經1999年修復,已可窺見昔日氣勢雄偉的造型。
開放時間 鳳山龍山寺:04:00 ~ 21:00
訓風砲台:全日開放
東便門(東福橋):全日開放
鳳山龍山寺 / 訓風砲台 / 東便門:均免費參觀
地 址 鳳山龍山寺:高雄市鳳山區中山路7號
訓風砲台:高雄市鳳山區中山路5巷
東便門(東福橋):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
電 話 鳳山龍山寺:(07)741-2048
《詳見部落格相簿》
◎後 記:1903年(日治明治36年),當時執政者為了擴建鳳山街到苓雅寮的道路而拆毀西門。
1907年間,鐵路系統計劃從打狗向東延伸至九曲堂、鳳山設置停車場,
隨之局部拆毀北面的土牆和刺竹圍籬…
1928年,當時政府以改善公共衛生為由,將清代縣城既有土牆和兩萬多株的刺竹
加以剷除;同時進行今日中山路和光遠路的取直工程。
至此。清代鳳山新城僅餘留目前部分殘跡→ 東便門、及其門外的四孔三墩東福橋;
而曹謹於道光年間所建六座砲臺,今僅存「訓風」、「平成」、「澄瀾」三座 …
以上為筆者節錄之鳳山城歷史沿革。寫來不勝唏噓、沉重茫然...
但願所有的破壞與傷害能夠隨著民智漸開而帶來終止,
免致後世子孫需翻查百科全書始得窺見歷史之慘況!
但願所有的破壞與傷害能夠隨著民智漸開而帶來終止,
免致後世子孫需翻查百科全書始得窺見歷史之慘況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